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为何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景林一气之下跟冯玉祥开战,并中断了跟郭松龄的合作,让郭军的后勤供应出现短缺,等于是对郭松龄来了个釜底抽薪。
日本军队选边站
众所周知,日本对中国早有侵略野心,侵略中国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东北的军事存在开始于20世纪初,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在那里在建立行政区,设置管理机构——关东都督府,并驻扎军队。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在此情况下,谁想在东北发展,没有日本人的默许或支持,是寸步难行的。
张作霖为了称霸,不惜“认贼作父”,对日本人最为死心塌地。因此在众多的东北武装中,张作霖才脱颖而出。
郭松龄反奉之后,日本人表面上"恪守中立",但背地里积极跟郭进行接触,说只要他跟张作霖一样,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存在,就可以默许他对张作霖取而代之。但是郭松龄"不识时务",断然拒绝了日本的提议,让日本人恼羞成怒。
1925年12月5日,郭松龄大军势如破竹攻克锦州,消息传来,张作霖彻底绝望失去斗志,命令转移金银财宝,打算逃亡日本。
得知日本人拉拢郭松龄失败后,张作霖如获至宝,赶紧向日本人献媚。张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让自己度过危机,"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一看大喜,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
张作霖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家伙,为了利益曾经向退位的溥仪皇帝行跪拜之礼,这世界上还有他不能做的事?于是对日本人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张作霖想都没有想,全部答应。
于是事情突然有了转机,1925年12月8日,关东军司令官奉日本内阁之命对张、郭两军发出警告:
"帝国在该地有重大权利与利益。因此,在铁道附属地带,即我军守备区域内,因战斗或骚乱,对帝国利益带来伤害,或有危害之虞时……本司令官当然要执行必要之措施。"
这一警告表面上不是针对哪一方的,但是对于穷途末路的张作霖来说却是天大的好事,就是说被郭松龄打得落花流水的奉军一旦到了日军地盘,就有了保护伞,郭军不能越雷池一步。
12月10日,关东军参谋浦澄江中佐赴锦州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向郭松龄递交警告书,并恫吓说:"我帝国完全准备好了应付阁下任何行动方案,顺便转告。"但郭松龄置之不理。
关东军司令官白川义则不甘心,再次秘密委派大石桥守备队长安河与郭接触谈判,做最后的努力。安河提出对郭松龄说,只要承认张作霖跟日本签订的所有条约,即可助力郭松龄,"至少亦当促使张作霖下野。"郭松龄依旧我行我素,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见郭松龄软硬不吃,日本人凶相毕露,开始对郭军的进攻进行干预。1925年12月14日晨,日本守备队奉命令对渡过辽河打算进军营口市区的马忠诚旅进行阻拦,打乱了郭军原定14日对奉军发起总攻的计划。
15日,日军宣布将大石桥、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列为禁区,郭军不得不停下脚步。
与此同时,日军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分驻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在奉天周围形成一道人工屏障,随时准备搞事。
这样一来郭军缩手缩脚,唯恐跟日军发生冲突,进攻节奏被彻底打乱。
日本主子的站台,让濒临灭亡的张作霖有了起死回生,有了喘息机会,得以整合军队进行反攻。此时日本士兵、军官更是奉命进入奉军,给奉军出谋划策,帮助奉军操作新式大炮,协助奉军作战。
斗志昂扬的郭军,在日军的封锁和威胁下,进攻势头被瓦解,后勤保障被迫中断,士气低落,迅速土崩瓦解。
郭松龄见大势已去,于是在1925年12月24日仓皇逃跑,途中被俘,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奉行动就这样黯然收场。
1925年12月25日郭松龄被张作霖处决,曝尸三日。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三年之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张作霖,被日本人安放的炸弹炸死在皇姑屯,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