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奥:邳州先民是“洋镐”的发明者(作者:程荣华)

在洋货充斥城乡的那个年代,香烟、火柴、煤油等东西,过去都冠以“洋”字,表示并非中国土产,乃是西洋传来。“洋镐”也不例外。“洋镐”,其状一头尖如鹰嘴,一头扁平如鸭嘴。徐州地区的人,都称之为“鹰头镢”。
“洋镐”,果真是外洋传来的“洋”货吗?已故邳州考古工作者陈永清曾谈及此事。
那是30多年前的暮春时节,一个丽日当空的正午,我在街头见他风尘仆仆,便问道:“多日不见,忙什么啦?”他惊喜地反问我:“你知道我们常用的‘洋镐’是谁发明的吗?”
原来,他协同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邳北大墩子文化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了一个5000多年前的石制鹰嘴镐。它由花岗岩打磨而成,全长17厘米,最宽处7厘米,一头尖如鹰嘴,一头平如鸭嘴。中间有安装把柄的椭圆形洞眼,洞眼两旁对称地刻着两个大小深浅相同的椭圆凹糟(现存南京博物馆)。尖端处成30度左右的锐角,扁平处宽为6厘米,已经磨损一部分,证明使用过相当长时间。
这枚石质镐具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说明“洋镐”并非洋人发明。远在洋人发明制造“洋镐”之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并制造石质的镐具了。归根结底,这种两用镐还是中国人发明的。
大墩石质鹰嘴镐造型美观、光滑,在缺乏先进打磨器具的条件下,邳州先民打造这种石镐的难度是可以想见的。它的出土,不但丰富完善了我国古代的工具制造史料,而且也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